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幸福

追求幸福,天經地義。可惜,追求者永遠在追求、在冒汗、在奔跑、在喘息,永遠處於未得的狀態;即使幸福近在咫尺,你永遠「搆不著」,好像總差一點兒才夠錢贖回自己暫時放在當舖裡的家傳之寶[1]。奇怪的是也總有人真心認為幸福無處不在,他們無往而不利,事事遂心,且總能自得其樂。性格使然嗎?沒有人知道。心理學家認為這一切都源於我們是否能夠管理自己的情緒或梳理自己的童年,從而活出「有意義的人生」;但好一部分精神科醫生卻認為一切都是基因的祝福或咒詛;人是否快樂,起碼有一半由父母所賜。

最近出現的「幸福學」把幸福的元素分為五種,英文簡稱PERMA[2]P代表Pleasure(或positive emotions,愉悅滿心,然有幸福的感覺。EEngagement,指的是投入的情懷。所謂快活不知時日過,正是這個意思,何者使人快活?因人而異。第三,人須覺得自己活得有意義,有意義了,自然能夠尊重自己——因此,找到Meaning ,也就找到了幸福的另一基石。有了幸福而不能與人分享(或因孤獨,或因有伴不care——面書之能發展為企業,正因如此),美好感覺起碼減半。處處面對仇敵或憎恨的人,幸福更必耗費淨盡(政客們,請聽),所以,Relationship——人際關係理想與否自然也是十分關鍵的。最後,我們還得靠賴綿綿不絕的成就感來生產「我是行的」一類良好感覺。幼孩第一次用筷子夾起一片肉,喜不自勝,正因為有了「成就」。

此等西方理論落入中國人的眼裡,不免奇怪。奇怪的並不是理論本身,而是它們洋洋灑灑且「理所當然」,卻一點不新鮮。很少人沒想過這些事。可惜PERMA所述的五種幸福元素,只是對幸福之人生命的陳述,而非通往幸福的具體路途。人有了幸福,你分析來幹嘛?人沒有幸福,分析能改變命運嗎?誰不想有好感受?誰不想投入好玩的世界?誰不想和他人有甜蜜關係?誰不想活得有意思?誰不想在不同的階段得到不同的成就?

紅樓一夢;活在大觀園裡,我們自得面對更多的失落和錯過。先說意義。意義指什麼呢?英雄救國?議員拉布?科研人員拿下諾貝爾大獎?聽說(是的,道聽途說),這一切都是為了貢獻大我。但大我(由許多小我所組成)追求的是什麼呢?原來也不過只是幸福。於是,循環論證出現了。幸福若非終極,意義就無從說起了。

對嬰孩來說,抓到一片蘋果放到口裡嚼已是成就。追求成就有如打機玩遊戲。第一關很容易過,第二關也不難。因此,孩子綁好了鞋帶結,少年射入了三分球,青年考上了好大學,都是成就。但是,無了期的「升le」帶來的卻是越來越使人氣餒的處境。當小朋友還在為自己的第一個鞋帶結歡喜,父母親已經摩拳擦掌,堅決要他「贏應在起跑線上」。可惜,世事難料,起跑線上的冠軍,一般都輸在後頭。以前的十優狀元都已銷聲匿跡,若非大徹大悟,就是「虎頭蛇尾」,「淪落」為「平凡人」了。那麼,一大早平凡一點兒不就完了?今天,成就早已變身成高薪厚職——說得準確一點是「高薪厚職過隔離陳太個女」的移動終點線。

現代社會裡,因為「意義」的面貌模糊,「成就」的定義狡猾,許多孩子就只好打機上網來追求「好的感覺」了。父母師長見之,怒不可遏,於是喝令他們終止「投入」,結果「關係破裂」……五元素全軍覆沒,幸福奄奄一息。

於是,香港社會上樹起了「沒有房產就沒有幸福」,「沒有房產就平治就沒有幸福」,「沒有三大就沒有幸福」等鮮明的旌旗——先用房產或汽車來代替意義,再用三大(港大、中大、科大)來代替代替房產或汽車,在一切以先胡亂豎起成就的「標杆」,其他就好辦了。至少,幸福五元素中我們要先保住了一兩個。

我們這才驚覺,原來要得到幸福,過程無比艱鉅。但更難以明白的是,我們父母那一輩,竟然完全沒有這種困惑。他們一家六口住在板間房裡的時候,為了騰出空間,父母合力用四塊磚頭把床架托高,孩子就在床底捉迷藏[3]。他們在用紙皮箱自製的小桌子上做作業。他們長大了要寫稿就去茶餐廳喝一杯咖啡佔一張桌子;清潔阿嬸用拖把掃他們的小腿時他們懂得說一句「唔該」再坐他半句鐘。老媽去超級市場打價,老爸修好廁所水箱,阿爺殘局打殘了棋王,試卷上的紅筆一忽兒流出了寶藍墨水,破浴巾剪開了鎖縫出三條小碗布,外婆玩牌九贏得了十五元斬料加餸……板間房的「鄰居」來借一把米,陳師奶給了她三把。四小孩在家沒人看管,張師奶連同自己的都接回家。九個小鬼基本上自生自滅,一串人衝來衝去,推開廚房有時關著的破木門,原來有個師奶在沖涼;她才罵了一句,小東西已經悉數跑到沒有欄杆的天台了。他們一個人都沒丟失。回到今日,不知怎的,竟然又跳了個博士生。

記住,千萬別呼喚幸福的名字,更別愛上她。何必呢?說到底,她只是個紅蘿蔔,搖搖晃晃的像一道近在眼前卻不斷換位的地平線。幸福是肥皂在掌心,擦一擦,泡泡冒起來,滑而且美,但若不將手洗淨抹乾,人生難以操作。幸福是個驕傲的女子,你動心,她嫌你煩,不留情面掉頭就走。但你若專注於他事,她或會款款向你走來,無微不至且儀態萬千。忘記追求幸福,找個別的伴兒吧,例如智慧。智慧一笑,幸福就跟來了。




[1] 2011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特朗斯特羅默短詩〈四月和沉默〉(馬悅然譯)詩句。
[2] 美國「正向心理學」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幸福理論。
[3] 見葉輝散文〈家具與家人〉。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從小節著手 ——大學生要活得好,並不困難 【『大學生活』下】

不久之前我寫過千來字,說大學生「食無定時,睡眠不足,腹背受敵,壓力長期超標」,原因包括大學課程結構不夠好,學生大多不會管理時間,語文不逮、須多花時間應付功課,也不敢說「不」,部分更非因經濟理由花時間打工。這一次我想和年輕人討論一下我們的生活習慣,希望個人的經驗對大家有用。

香港大學生特別喜歡住宿舍,也有和同學合資租住大學附近房子的。這當然因為大家都想嘗試獨立生活。但我們較少會想到那是因為學生在家裡生活空間嚴重不足。香港地少人多,幸運的少數或能擁有一個小房間,一般卻只能和兄弟姐妹分睡雙層床的上下鋪。許多少年人進大學之前從來未曾擁有過點滴私人空間,我工作的平民大學更是如此。因此,知道自己將有一張床,一個專屬自己的衣櫥和書架書桌,都興奮莫名,幾乎把所有家當都帶了來「住hall」,結果hall和家裡一樣髒亂。剛搬進宿舍時還可算是整潔的,可不久朋友多了,活動也多了,作業排山倒海而來,宿舍很快就淪為市集地攤,長平戰場,可謂髒亂恐怖,多看一眼都不想。

(一)桌面要多,床鋪要整潔。

亂了,還是得找地方讀書、溫習、做功課呀!怎麼辦呢?年輕人於是暫且擴張地盤,到電腦室去,到語言中心的Language Lab去,到canteen去,到圖書館去,到同學家裡去……

但這都只是權宜之計,全不是好方法;我們始終需要自己的角落。我的建議是:即使小如一張桌子,你也必須好好打扮它,喜歡它,使用它。這樣,你才可以培養出歸屬感,在那兒好好工作,好好思考。

專家告訴我們,每天只要花一分鐘把床上的被子摺疊好,房間的「整潔程度」馬上提升幾十個巴仙。確實如此,床被井然,心情開朗。桌子更是須要經常整理的,因為工作之時那就是我們的小宇宙了。一個地方桌面不足,工作起來就很不方便了。因此,人經常要有充足的桌面(書房如是,廚房如是,任何工作地點都如是),放幾本書,一件衣服,一個杯子甚至一個飯盒,是基本需要。須要天天保持清潔的,還有電腦裡面的郵箱和桌面。檔案管理做得好,事半工倍。

專家又說,一個工作小節後,要馬上盤點清理。清理的時間最好不超過三分鐘,因此要做的頻密一點,整理之時,你會發現很多你已經忘記了的事,因此,你要拿個本子記下來。回頭一看,啊!清空了的桌面和整潔的床鋪呼喚你下課後馬上回來享受他們提供的舒適。一切井井有條,不用到處找東西,不用慌張,人充滿自信,正是工作效率的基礎和心情愉快的泉源。


(二)獨處——成長的必須

大學生很少獨處。很多人以為獨處的是人緣差的惡果;被人排斥不叫獨處,那叫寂寞。獨處(solitude)是用來享受的,孤獨(loneliness)才是須要忍受的。但是,懂得運用意志、開拓心靈天地的人,都能把孤獨的自卑不安轉化成獨處的愉悅和自由,更奇怪的是,最有人緣和自信的人,其實都懂得獨處之道。經常要和某些群體糾纏在一起的人,才是最沒有人緣的。我說的獨處,不包括一個人玩手機、上面書或不停地通短訊。真正的獨處是一種能夠觸摸個人內心真感受的狀態。有一次,我到欣澳海邊拍日落照,看見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坐在大石頭上很久,一直沒說話,也沒做什麼,但他神態自若,好像在享受。這就是獨處。開始獨處時,內心會很吵鬧,你介意和緊張的事情全都蹦出來,但你這時要用意志安靜下來,把讓掛懷的事情都寫在一個本子上,然後回頭面對自己內在的動機和需要,向自己提問:我可以不這樣嗎?我可以推掉那些約會嗎?我可以終結某段關係嗎?我可以向某人道歉嗎?我其實想怎麼樣呢?我有什麼短期目標?我有什麼遠大計劃?我的夢是什麼?我的生命該往哪裡走——你還可以哭,可以笑,可以禱告,可以感恩,可以承認自己的嫉妒、憤怒與無助。情緒疏導了,平復了,就可以重新上路,這時,你的力量必更充沛。但如果你每逢獨處時都會睡著,這說明你極度需要睡眠,此時你最應做的事,就是去睡覺。

(三)背包必備的東西

背包比一切的包包都好。斜帶袋子或更能趕潮流,但會使我們的腰椎向一邊傾斜,而且一個肩頭負重絕對不健康。大學生書本多,只有背包能讓我們健健康康地上學下課。乘車時我會把背包移到前面來,抱住它坐車,免得它撞到別人,也方便自己拿東西。

一本好看的書,一份食物、一瓶水、一件外衣,一個口罩。還有,我會帶一本詞典或字典。背包裡有好看的書,坐船乘車時好解悶。交通工具上看的書,不能是悶人的書。我常說,如果一程地鐵可以讀五頁書,一天就可以讀十頁,一年可以讀三千多頁,比起你身旁不讀書的同學,一年之後,你和他的差距必定拉遠;只須如此,你漸漸就有了更好的深度和視野。我年輕時身邊也總帶著一本《中華新字典》,因為它是繁體字字典,有國、粵拼音和同音字讀音。那段日子,我把部首的頁碼都背熟了,翻查字典之快,自己也吃驚。

不要把時間花在長長的午餐上,騰出半小時來小睡一會最好。衣服提防冷氣和突然到來的冷鋒。口罩最有用。同學病了而沒戴口罩,你就可以戴,在作業最多、人人最辛苦的時期千萬不能病倒。水要常喝,這太重要了,幾乎比洗手更重要。

(四)鍛煉——尤其要鍛煉肌肉

原來沒有肌肉的人疲勞易老。肌肉少的人,容易出現脾虛的現象。脾虛,就會怕熱怕冷,沒有精神,沒有幹勁,睡飽了還是想睡。夜裡不睡的人會陰虛。這影響很大,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不舒服。因此,我覺得大學生要堅持運動和早睡。大學生比中學生少運動,是因為沒睡飽。睡不飽就很難有鍛煉身體的動力了。其實,大學生一般精神渙散,都因為睡眠不足。活動太頻,「吹水」過甚,面書上得太多,糖水吃得太密,都奪去你睡眠的時間。增加肌肉比例,原來是精神百倍的竅門,希望同學都注意。時間緊迫的話,多走一站,也是一種鍛煉的方法。大學生都喜歡用盡辦法消除脂肪,卻不願肯鍛煉肌肉,這樣的話,身體更差。許多年輕人因此墮入焦慮和抑鬱狀態而不自知,卻一直忍受著不同程度的胃痛、頭痛、失眠、善忘、腹脹、便秘、長暗瘡、出濕疹、鼻敏感、腰痠背痛等症狀。也因為怕父母不讓自己住宿舍或擔心,也沒有錢看醫生,就一直忍受著,最終把身體弄垮。這幾年來,我不知看見多少學生受盡情緒病之苦,也看著他們康復。人生時日不短,請勿如此,否則將來的日子必定很難過。其實,只要趁年輕改變一下生活習慣,就都好了。如果休息了還是不好,一定要去醫生。現在,處理焦慮的藥物有很大的改善,也不必長期服用,我們應該去請教醫生(中西醫都可以)。

希望下學期開始之前,這篇短文能夠引起同學的關注。(完)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筆與文學——好的文學作品不裝模作樣



幾乎所有機構都喜歡用筆來做紀念品。每次參與講座或活動,我都會收到一支筆,久而久之,收集了一大堆,一支一支都是不怎麼好寫的原子筆,外表銀亮亮的,金屬筆桿重得很,但筆身很幼,不好拿,於是大都讓我擱置一旁,躺在硬紙盒裏,沒有機會站起來。墨水乾了,還得去高級文具店花錢買很貴的筆芯。買回來,我還是嫌那些墨水的藍色太淡,黑色太灰,筆嘴太寬和走珠太滑——於是又放回盒子裏,由它自生自滅。

我用的筆都只是幾塊錢一支,有手感,塑料製作,便宜輕巧,千百種藍黑紅任挑,粗幼分好幾個層次;滑行於紙上,有些像溜冰鞋上的刀,刮地前進,痕道清晰而帶點張力,最適宜喜歡硬筆書法的藝術家使用;有的像賽道上圓圓的冰壺,稍稍用力即高速挺進,最受寫字快於思考、日理萬機的聰明人歡迎。來到文具店,人人各取所需,於是禮物筆的貴重包裝成了它們半開的棺木,一眾高貴品種全部變成木乃伊,在我放滿紀念品的抽屜裏動彈不得,猶如博物館內愛出鋒頭的展品給閉館休息的告示牌在黑暗裏。

不知這些珍品可會羨慕我手上那些天天沾染人體溫度的「平價貨」。拿着輕鬆行走江湖的平民筆,就像口渴時遇上了開水和茶包。這些不貴但好用的筆每天不知賣出多少管,寫出的文字更是萬萬千千,雖然價格相宜,其實早成經典。流行文化有點像這些筆下的文字,點點滴滴深入疲憊的民心,浩浩湯湯匯成集體的記憶。如果說以貴重金銀自居的禮物筆喜歡某種簽名的舞蹈,塑料平民筆大概更愛寫便條,留日記,或在原稿紙上跳飛機。

簽名可能是人寫得最好看的幾個字,那是他經過多次練習、用來「見人」的。但人也許不大自覺,很多字他寫得更頻密。「我」字不在話下,「的」字當然不少,「情」字也意外地多。一封真誠的家書,簽名固然重要,但總得有點內容。如果只有簽名,那頂多只是一張給家用的支票。反過來說,親筆寫的信即使欠了簽名,沒有妻子會認不出來,沒有兒女會不知道那是父親的情話。

文學也一樣,總有自以為高高在上的。沒有深度的作者喜歡寫別人看不懂的東西。沒有厚度的作者喜歡寫別人看不下去的東西。沒有樂趣的作者縱容自己寫悶死人的東西。沒有創意的人喜歡寫嚇唬人的怪癖東西。眼裏沒有別人的來來去去都寫自己。難道我們沒見過這樣的作品嗎?如此寫作,無非基於一個信念:「我是貴重的筆,不涉日常,以避庸俗——正如好看的書必定寫得不好,因為阿貓阿狗都讀得懂。」當然,有些書叫做「硬書」,要花點勁兒看,看後大大得益。但這兒所說的,不是硬書,它們有的只是硬殼,你使勁把殼砸碎,會發現裏面什麼都沒有,氣惱之餘,你可以用來閱讀的「餘生」餘下更少了。

好看的書必定寫得好嗎?不一定。浮淺、濫情的書也有好看的。那麼,好書呢?我覺得好書卻必是好看的。好看,因為親民。親民者,能感染人、吸引人,能引發共鳴和拓展經驗,步步引領讀者走向作者的思想深度之謂。有深度的,不必賣弄。不賣弄的人真誠。真誠而想與讀者溝通的人,文字必定深入淺出。

人生苦短,我讀過許多皇帝的新衣,如今要像小孩子般說誠實話了。家裏和辦公室裏都是書,但它們是否都值得花時間讀?偷得浮生半日閒,很想閱讀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總在尋找那些看得懂的經典,因為對經典有信心。當然,這還可以避免受到某些現當代作品的銀面金身所蒙騙。讀書如用筆,我開始知道哪些才能叫做好筆了。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籃子 ——僅以此詩送給剛剛修畢創作科目(3130,3006,2240,2005)的同學


  
我用孩子短短半年的習作
做了個很小的籃子
要把多年收集的麥穗
穩放在竹編的經緯上
沉沉的籃子
臂上壓出深刻的篾痕

栽種是驚奇密佈的等待
等雨的時候來了蜻蜓
等陽光的時候來了青蛙
等稻穀的時候來了荊棘和它的尖刺
等燕子的時候來了昏睡的嚴冬

但收割的歡愉讓我一直年輕
祂讓我收割蜻蜓翅翼的透明
祂讓我聽見青蛙入水的微聲
祂讓我經驗刺和釘子的真實
祂讓我剪開季節輕浮的誤差

於是我把你們的詩都撒向高處
白羽翅膀已然透露出金黃
我終能揮動沒有壓痕的手臂
籃子變輕,上升的微小空間
意味著更大的空間

我給挽起前行,你們卻都要留下
我將重新盛載,而你們
也必一一開始盛載

我用長長一生的視野
做了一個翻到的籃子
為盛載重新下定義:

往遠處去,不要再回來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大學生活,苦不堪言? ——食無定時,睡眠不足,腹背受敵,壓力長期超標 【『大學生活』上】


上學期還有兩星期就完結了。此時,大學裏的年輕人漸漸變得萎靡不振,眼睛下面一團污氣,做起事來烏龍百出,遲到缺課不在話下,偶然更有忽然暈倒,或失憶、失常的;較常見的是胃痛和頭痛。我在大學工作快要三十年;同學之所以如此,原因不外幾個。

第一,課程的時間結構先天不足。我們大學每學期共有十三授課週。首一、二週叫做選修/退休期,此時學生穿插於不同的選修科目,來來往往、進進出出,到處尋找合心意的老師,但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時間表搞好,希望每週至少有一天不用上學。這兩個星期裏,教授們都不敢教最重要的東西,因此,真正的授課由第三週才開始。那麼說,不到第四、第五週,又怎能佈置功課呢?第一個作業未發還,又怎好做第二個呢?很自然地,個人作業、口頭報告和各種測驗都自然「沉澱」到學期的最後幾週。如果同學不懂得在學期初就好好計劃自己的時間,此時一定會給各種死線重重捆綁、連連逼迫,以致不斷熬夜,不斷感冒,更把感冒不斷互相傳染。

第二,同學大都不懂得做時間管理。開學時,他們不曾料到的事情很多,包括上莊(做學生會、系會、學會的幹事),多做一份兼工,突然談起戀愛來(或一夜情變),「少數怕長計」的糖水活動,酒逢知己的「吹水」聊天,考驗你對舍堂忠誠的百般文武比賽,不可不看的Champ fights……凡此種種,都很美好。但是,若論其所花之時間,真是一樣都嫌太多了,何況有些人同時要應付幾項?別忘了,學生的基本責任是讀書呢!港大同學有「搏盡,無悔」之口號,張大春也說讀大學就是要喝酒和高談闊論(《尋人啟事·鬍子》),我們大學的孩子則喜歡辯論、跳舞、演戲。身為過來人,我對這些活動當然是支持的,可是,假如我當年更懂得珍惜自己的身體,這一切的終極意義必更能提升。簡單說,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絕不能「東成西就,左右逢源」,除了讀書,我們必須慎重選擇自己最想做的事,然後投入地、努力地做;別的呢,可以不管的就不管。

我常問班上的同學:有沒有「寫」記事本?有沒有「看」記事本,用了多少個「角色」來編排活動?一般來說,大家都「寫」記事本,但止於「記」事,「記」下了,就以為自己一定應付得來。很少人會用面積大一點的本子,於是無法對一、兩個月內的事一目了然,從死線「往回走」地計算時間。許多人抄下日子,就不再翻查記事本了。能夠意識到自己在大學、朋友、家庭、各種關係裏面所擔當的角色,並用盡所有角色來安排日程的同學更幾乎沒有——忽然接到父母通知:伯公生辰要去參加壽宴,姨母一家回港小住且要佔用你的房間等事,經常發生,若不幸剛好遇上一兩個測驗,你怎麼辦?我建議同學先行寬鬆計算自己每一項工作要用多少時間,再留下一點「緩衝區」;這樣的話,大家都會活得好一點。

第三,今天大學生的平均語言能力比以前的差。語言能力不夠好,讀一份參考資料,可能要多用兩、三倍的時間來查字典辭書;寫一篇評論,要多費很多心力才能完成。以前我的同輩在一、兩天之內寫(真的是在原稿紙上「寫」)幾千字的essay一點困難都沒有。現在,畢業論文才萬多字呢。同學經過幾年的公開試訓練,就好像年年考琴試的小孩,彈來彈去幾個曲子,表面彈得很好,其實既不懂得欣賞音樂,也不十分會彈琴。我常常勸學生組織讀書小組,五六人一組,分工把參考資料的生詞查考出來,每人「超級」熟習其中一部分,然後互相教導;省下來的時間,多看點課外書。

第四,同學很少敢於說「不」。有些人不敢說,是因為怕得罪人,怕自己沒法「埋堆」;有些是因為責任感太強,眼看隊伍裏有人只說不做事,怕亂了大局,就替對方出手;有些是「好人」過甚,且害怕失去「好人」的形象。我有些學生差不多用最低工資為街坊(媽媽的朋友之類)打工,結果弄出一身病痛。其實一學會說「不」,整個人就輕鬆了。我們不為別人的看法而活,年輕人務必記住這一點,否則浪費人生。

第五,不少同學太想在讀大學的時候多兼職多、賺點錢。我常告誡同學,若非必要,不要為小孩子補習、或到處打工。大學時光珍貴,要用最好的精神來享受。當然,假如家裡真的很拮据,年輕人自當與父母一同努力。苟真如此,最好以學業為重,不要上莊或參加要求極高的活動(例如劇社)。如果父母體諒,而且能力足以支援孩子的話,應盡量支援,讓他們享受大學裏的時光。

我最心痛的是大學幾年會把好端端的一個少年人變成一個病懨懨的畢業生。但我仍堅信:讀大學是美好的事。我建議大學的通識科教學生管理時間,讓校園裏眾多的夢遊者醒過來、讓隱藏的焦慮症患者不藥而愈。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彌敦道 ——我不恨誰,我只想重過美好的日子



長街深處總有莫名的陌生感
店鋪的位置詭異地遷移
燈光忽明忽滅,綠變為黃
想找的店好像總要錯過又錯過
茶餐廳成了賣鞋的再成了金子店
出口的冷氣是魔術師的幻彩巾
高速晃過我不再可信的眼球
我開始倚靠耳朵辨認前面的方向
但走過的連口音都變了,湧來的過路人

看著我,好像我才是可憐的老鄉
我閉上嘴巴,隨最長隊伍前移
這是買什麼的呢?我小聲問後面的人
她推著嬰巨大的嬰兒車撞我的小腿
上面的胖小子比我還高,吃著指頭哈哈大笑
我痛得高叫起來,路人就開始翹起舌頭痛罵我
「不認祖宗的野孩,自私的島民
我們不賜你吃的你早死掉了」

我哭了,想起在熟悉的城市迷路
我哭了,想起還未年老就老去
強大的季候風吹走了地標和記憶
甚至我母校的校徽,我鏗鏘的母語
我哭了,伸出無力而瘦弱的手
護住可以歌唱的九聲,護住
僅餘的幾個繁體字

長街深處又掉落了好些大招牌
這邊的永安熄掉了光管
那邊的書局撕去了好些書頁
搖搖欲墜的ICAC
伸手

自己反給絆到了
彌敦道緩緩伸向燈火最亮的一頭
我們卻只能一步一步
往水深火熱的

深水埠走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抱嬰孩

抱嬰孩是很累人的
手很快就痠了
孩子在臂彎裏扭動或沉睡
或抗拒或信任,都很沉重
但抱的人給一種奶香重重包圍著
漸漸成為母親
就放不了手

抱嬰孩是很惱人的
眼睛很快就紅了
孩子向著你哭鬧或吼叫
或操控或背叛,都叫人傷心
但抱的人給許多往事深深清洗著
漸漸想起母親
就放開了手

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牧者詩人的情懷和智慧
——李聖華《和諧集》讀後隨筆

感謝關夢南、葉輝、王晉光和吳美筠的介紹,讓我有機會逐步認識這位牧者詩人——李聖華(1903-1986)。李牧師曾於廣州培英中學做教務主任,1937廣州淪陷前全家來港定居,47年到美國留學,兩年後回到廣州,歷任任嶺南大學心理學教授,神學院教授和校牧等職。
吳美筠以〈充滿「雅歌味」的靈性風采〉為題,於基督教《時代論壇週報》(2010.11.211212)詳細介紹了這位詩人,說「李聖華讚頌的詩歌,用情人的親密寫詩人和上帝之間愛的交流,甚至有時顯得大膽和露骨……典型的詩例如〈我將吸收你的熱情和節奏〉、〈我渴望見到你的裸體〉等,而不少詩脫胎自雅歌第四章,以『我』與『你』(我的妹子)的愛情對話體隱喻我與上帝的關係:「我的妹子,披荊斬棘地/來到你的心園的門前/我舉起受傷了的手,輕叩/心園的門,求你開給我(〈春園[雅歌四章十一節])

吳認為「我舉起受傷了的手,輕叩/心園的門,求你開給我」隱喻我(信徒)與上帝的關係,但我更相信詩人寫的是上帝在人的心裏叩門的。《啟示錄》三章二十節說:「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裏去……」詩中有「受傷了的手」說的正是給釘子穿過了的基督的手。

葉輝和關夢南則選擇從另一角度閱讀李聖華。葉說:「李聖華作為南方教會學校的教師,這些詩行無疑潛藏了宗教情操,另一方面在含蓄的比喻中也流露了開放的愛情觀,也許比之同時期的冰心、宗白華的小詩大膽些,同時又幽微婉約些。」他用〈我將吸收你的熱情和節奏〉、〈我渴望見到你的裸體〉等詩為據。關夢南同樣引用〈我渴望見到你的裸體〉,並說:「有趣的是,李聖華雖然信教,但一點也不掩飾人性與天欲的想像。〈我渴望見到你的裸體〉這篇散文詩,不讀內容,就看題目,若在當時發表,也足以引起哄動。」

李聖華詩集,現只存《和諧集》一書,但他天才橫溢,意象超越大部分同期中國詩人,數十首短詩已經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位置。書末之推介文字,出自王晉光教授之手:

〈愛情永在〉

黑夜已經籠罩著大海,
一切都消滅了,只有幾點
船杆上的燈,證明船的存在。
世界也給黑夜籠罩著,
一切都消滅了,只有你的
晶瑩的兩眼和一顆心,
證明愛情的永在。

王說:請不要誤會,作者不是歌頌男女的愛情。這首詩其實是以黑夜比喻末世氣象……」可謂深得我心。但即使單說喻象之美,它一點都不失禮。不過說到全集中寫得最完整的作品,我覺得非〈詩人〉一首莫屬了:

詩人是神秘的蜘蛛
在宇宙黑暗的角落上
佈滿了心的網羅。
一切隱藏的悲哀
一切秘密的快樂
慣在角落上飛翔,
一觸動了心網,
便被詩人捉到了。

此詩精緻細密,核心意象橫空而出,本體喻體相去甚遠,難以理解,然後詩人像變魔術一樣,逐行將兩者拉近,直至讀者茅塞頓開;過程中不斷帶來閱讀上的驚喜,厲害非常。

但是,比起他用喻的能力,我更佩服詩人的視野和靈性深度。詩人一般愛歌頌青春,李聖華則深諳施洗約翰的智慧:他必興旺,我必衰微。」對信徒來說,「衰微」是一種境界,是接受人生有限、人性軟弱的謙卑。下面殘葉的幽麗也讓我深受感動:

我從園中擇得
一枝芙蓉葵,
供在花瓶中,
花葉一天比一天的蒼黃了,
然而這朵花還和園中的
一樣鮮紅。
這教()忘記了花朵
眷愛到殘葉幽麗

李聖華懂得欣賞和憐惜「衰微」的物事,因為流逝中的生命更顯珍貴,讓人更能對焦於全能者的永恆,另一詩〈欣賞〉同樣於衰敗之中洞悉救贖的真義:

不必留戀園裏美麗的花,
  只要細玩你道傍荊棘叢中的弱草,
不要幻想春天的花,
  只要深味你目前的秋葉。
上帝從弱草尋得愉快的報酬,
上帝從美淨的秋葉欣悉宇宙的默禱。

弱草和秋葉,誰會注視呢?能夠欣賞這一切的,只有完全無我的心靈。李聖華的這首詩洋溢著一種義無反顧的信任。詩人教我們細看的不是上帝的權能,而是祂降世為人,經歷卑微、貧窮、唾棄、歧視和破碎的事實。「以馬內利」,正是這種認同——不是俯視,不是命令,上帝是與我們同在。李聖華注視弱者的深情,正得著了基督的心。李聖華的優勢,又豈止於文風大膽呢?就讓我以下面這首短詩〈獻祭〉作結吧,它清楚告訴我們,耶和華是怎樣的上帝,而詩人又是個怎樣的人。

我在神座前把整個心獻與他,
他把頭垂下,並不接受我的禮物。

其後我的心靈被痛苦打碎了,
有如基督手中的餅被擘碎了。

我的心碎了,變成悲傷的小詩,
有時變成安慰的歌曲。

我把這破碎的心,像基督般
把擘開的餅分贈給他的兄弟。

於是神撫摸著我的頭髮,說,
「我的孩子我已悅納你整個的心了。

                       

阿們。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我可以為中國禱告



我可以為中國禱告
為成功的管仲和失意的孔丘
為長安,為錦江,為李白的混血
和杜甫的正宗
為終南山和大雁塔
染成才的筆管
為漢唐和康熙的武功
為我敬的余光中

應該為中國禱告
為地鐵裏的脆麵和兇惡的阿媽
為插隊吐痰的族群,和衝關女人
吃光了的產床
為劉曉波遙遠的獎項
莫言貼身的慌張
為死而不僵的三聚氰胺
為暫且偏安的香港

沒有禱告
只念念有詞地暗罵著誰

閃身躲進教會的圍牆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大亨不大,小傳不小

在香港,《大亨小傳》這電影沒掀起什麼熱潮,但總有人會為它從書架抽出書重讀一遍。上映前,女兒問我:「你猜誰演蓋茨璧?」我想都不想就說:「當今影壇就只有他——李安納度•迪卡比奧。」但影片給我印象最深刻的,竟是演另「尼克」的杜比•麥奎爾。「蜘蛛俠」已經三十七八,但仍孩子臉,演三十歲的故事敘述者,真是不作他想。最後尼克透視了生命的虛空,由大孩子變成滄桑的成年人。他和原著者美國小說家費茲傑羅(1896-1940)的長相九成相似,使人驚嘆。我深信導演第一個就找他。

「大亨小傳」這名字估計嚇走了很多觀眾。「大亨」固然不是青年人感興趣的「老餅」人物,也只能叫老一輩觀眾想起梁醒波。但看過書的人都知道,那是個年輕人的故事。敘述者尼克到故事幾乎結束時才三十。第三男主角湯姆是他在耶魯大學的同班同學,年齡可想而知。女主角(湯姆的妻子)黛西雖然已為人母,其實只有二十三。而她的好友喬丹(位女高球手)比她還小。湯姆一面和蓋茨璧爭奪黛西,一面與一基層少婦梅朵有染。這六個人,以驕傲、沉溺、愛慾、嫉妒、自私和自戀構成了故事的框架。

很多人就把這小說看成愛情故事(因此輕看了費茲傑羅的大有人在),不錯,這確是個拆卸愛情的故事。湯姆與梅朵的情慾中帶著佔有和不屑,他甚至要把自己的玩物拿給尼克看。尼克與喬丹給形勢和家世撥歸一組,都只能在有限的選擇裏含蓄地等候愛情的垂顧。湯姆和妻子黛西以「藍血」相連,身份與金錢把他們綁得緊緊的,以致可以肆無忌憚地彼此背叛。只有蓋茨璧對黛西的愛經年不渝——但且慢,他其實一點不認識黛西這個虛榮而膚淺的女子。她是他人生中的一個缺口,他的美國夢裏的必然小拼圖片。他愛的不是她,是想像中的她。這夥人走在一起,碰碰撞撞,都給寂寞凍傷,一生難以康復。

在道德的光譜上湯姆落在最暗的一格。他恃「財」傲物,恃「血統」傲人,歧視女性和黑人。他自己和梅朵在市區裏亂搞一通,但知道妻子請蓋茨璧來吃飯,竟說:「他媽的,也許我腦筋太舊,我看這年頭小姐太太們拋頭露面未免太過份了,阿貓阿狗碰到了都算認識。」(第六回。喬志高譯本,台北:桂冠,1993。引文下同。)他結婚才幾天就和一個女僕搞在一起(第四回)。他私通梅朵,但不容梅朵提起黛西的名字——不因他愛黛西;乃因對他來說,梅朵只是玩物、用來滿足個人的情慾,黛西卻是家當,用來裝點自己的出身。

黛西的一生,似乎只想做好一件事——她追求所有人的注意,丈夫的情固然不可或缺,舊愛的心也理所當然要得到,遠房表兄也是拿來撒嬌的。她從沒弄清楚人生是用來做什麼的。她濫情,因為那已經是她生命裏最好玩的東西,。無聊而虛榮,使她這個天生的支配者一直被支配著。「『今天下午我們做什麼消遣?』黛西連說帶喊:『今天下午,明天下午,再過三十年下午我們做什麼消遣?』」(第七回)她的淺薄和貧乏,蓋茨璧是看到的,卻不肯承認,如同人相信自己買錯了東西,特別是非常昂貴的東西。

費茲傑羅並非那些只懂得控訴上流社會、強調階級矛盾的站邊作家。很多人都忽略了他在故事裏對基層人物的立體刻畫——他筆下的窮富二族,都過著無奈而憤怒的人生。梅朵的丈夫韋爾森從開朗到偏執,從健康到生病,一直努力不懈,本來是美國社會比較明亮的一角。但他被出賣,被誤導,最後成為悲劇的藤蔓,一直伸向故事之外的黑暗。梅朵的妹妹凱瑟琳是另一悲劇。費茲傑羅對她的描述使人不安:「她的眼眉毛是拔掉又重畫過的,畫得彎彎的,可是原來的眉毛又再長回來,兩條弧線的交錯弄得她有點不清不楚的樣子。」(第二回)東施效顰,同樣是蓋茨璧的噩夢。喬丹就這樣形容他:「你瞧,他到底是一個沒有噱頭的老粗。」(第四回)全書裏寫基層美國人寫得最具感染力的一筆,是尼克把蓋茨璧和黛西留在自己家裡製造「重逢」之際偶然看到的:「一個女傭人在樓上把窗戶一個個打開,然後站在正中的大窗口有意無意地向底下花園吐了口痰。」(第五回)窮人的憤怒和無奈,盡在不言中。

小說裏有三個旁觀者。第一層是喬丹的袖手旁觀,她看穿了蓋茨璧的虛假身份,但沒做聲(除了對尼克),不因為她厚道,乃因為她不屑,她代表了睥睨周圍而自我感覺良好的驕傲眼睛。第二層的旁觀是尼克的冷眼旁觀,他漸漸認識了真正的蓋茨璧,但仍把他看作好朋友。他代表了終能擺脫糜爛繁華和階級身份的自意志。第三層是「醫學博士艾柯爾堡」的眼睛廣告,它們象徵了上帝的審判。那說雙眼睛好像在說,這一切祂都看見了,且必定追究。

 

費茲傑羅的這部經典,並非浪的虛名的。如果只看電影,就委屈了他了


(星島日報2013年7月2日)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在春天看重臨的春天》





十八年後重返觀眾席,看《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心情翻動。女主角敵不過歲月,演少女有點勉強,演中年美婦人則更合適了。亮點是男主角變了最有魅力的歐錦棠。當年去看,女兒讀高小。是次去看,是她付錢請我們的。歌聲和故事在水平較差的舞台燈光下更見陳舊之美——何況在已經一把年紀的新光?

香港不是荷里活,一齣舞台劇能夠在十八年後重演,談何容易?何況由話劇變成了電影、電視劇,風靡了大半個中國,且在台灣、北美、澳洲、新加坡等地巡迴演出?十八年後回過頭來,帶著全球的掌聲和勞累;觀眾老了,主角老了,新光戲院差一點點就給拆掉了;但令人興奮的是《春天》的魅力環流和為今日香港帶來了更多的舞台演出。二十年前的地鐵廣告燈箱裏,很少看到舞台劇的海報,今天大大不同了。

當年看《春天》,很是感動。但這麼一個商業劇,到底有什麼地方感動我?十八年後再看,感受更濃烈更清晰了——它很香港。它很基層它很善良。

是的,它很香港。故事從一九六七年的暴動說起。那是沒有地鐵,沒有過海隧道的時代。《春天》的對白裏,一切都自然地交代了。同年十一月,TVB啟播,結束了電視只屬於有錢人的時代,也開始了娛樂事業的龐大發展空間。那時候,香港女孩大都在工廠裏一面聽收音機一面打工,歡歡喜喜就把香港的經濟燃亮了;那時候,電視上的夜總會《歡樂今宵》和真正的夜總會陸續開業。《春天》裏的姚小蝶,難道沒有徐小鳳的影子嗎?相類的名字,沉厚的歌聲,都讓我們想起滄桑隨和的小鳳姐。《春天》裏還有白浪、翩翩和飛飛,叫人聯想到青山、森森和斑斑。當然,故事人物的性格和我所說的歌手絕對不一樣,可是編劇似乎有意讓這些名字和某些集體回憶構連在一起。歲月在故事裏同樣流逝,姚小蝶後來移民到加拿大去了。而那,正好也是香港人不斷往北美跑的日子。那是最壞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我們的城市充滿了機會,我們的機會可以爭取。通過努力,我們可以從板間房走出來,走上射燈交輝的舞台。《春天》裏的五個女孩也一樣——書沒讀成,卻緊緊擁抱著唱歌的夢想——她們戰戰兢兢地走在工廠和大學之間小吊橋上,處境危險,但遙遙在前是金光燦爛的夢。香港人,總跟在各種各樣的夢想的後面,從未走失。

《春天》也很基層。雖然咖啡店開得到處都是,法國電影卻很少在香港上映,大部分市民依然過著用咖啡提神的日子。從物質上看我們有點中產了,可不是?住進六百平方英尺的「豪宅」了。可是因為必須供樓,因為必須抗通脹,我們還是活得很基層。《春天》描述了五個女孩。連茜、鳳萍、露露和女主角姚小蝶四個剛出道的年輕女歌手一同在夜總會工作,情同姊妹;而不合群、虛榮且看不起同行的,還有婉碧。連茜率真坦白,反應極快,十分可愛,卻「粗口爛舌」;露露老是遲到,熱情卻「烏龍百出」,對小蝶的裙下之臣果斷地人棄我取,「環保」得很,最後得到了幸福;反之,迷信愛情而奉上一切的典型性格,鳳萍都有了;為了一個男孩,她跑到越南登台,給當時的戰火燒毀了,這種孤注一擲的勇氣,把她短暫的生命提升為花火,所有關於她的記憶因此都燦爛而淒美。唱歌唱得最好的姚小蝶,卻為了事業而丟失了愛情,直到中年才尋回幸福。她們都是基層鬥士。在夜夜笙歌的夜總會裏,她們看見了生活的喜樂和要求,也看見了幾乎不可能的燦爛事業和遙不可及的幸福。她們付出了十分的努力,哪怕只得到一分的回報,也不會停下追求的腳步。不錯,香港的很,老百姓的很。

《春天》善良這是無可置疑的。它之所以能夠超越一時的熱度而成為經典,正因為編、導、演對善良的執著。在他們眼中,成長是由瑣碎的喜樂和聚焦的疼痛組成的。疼痛一朝未至,喜樂總是細水長流。唱歌的女孩擺開合唱的陣勢,迎接世情。創作者告訴我們,炎涼世態中的小人物,無論是敵是友,被迫也好、甘願也好,總不能不相濡以沫,努力使狹小的天地炎多於涼、值得耽待;當中運行著複雜的動機:金錢和名氣是霸道的主題,而真正勝利的卻是愛情的堅頑和友情的恆久。我們看見連茜為打越戰的美國男孩下淚,看見露露為了成全朋友的愛情所付出的精力,我們看見小蝶教訓「一朝得志、語無倫次」的翩翩和飛飛、親自扶起從高處掉下來的白浪哥;大家跟勢利的婉碧一同跳山地舞,所有人和好如初;也看到沈家豪把鳳萍的遺骨養育成人,完全不求回報,這就是從善良的心衍生出來的包容、饒恕和喜樂。杜國威的故事總有著無法抗拒的善良,在他筆下,即使是最壞的壞蛋,也都只是必然改邪歸正的搞笑傢伙。因此每次看他的舞台劇,我都會變得更善良。

以善良為主調,以希望為冠冕,語言上滿佈幽默的亮點,情節上充滿轉圜的契機,《春天》的敘述全無冷場,值得一看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