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幸福

追求幸福,天經地義。可惜,追求者永遠在追求、在冒汗、在奔跑、在喘息,永遠處於未得的狀態;即使幸福近在咫尺,你永遠「搆不著」,好像總差一點兒才夠錢贖回自己暫時放在當舖裡的家傳之寶[1]。奇怪的是也總有人真心認為幸福無處不在,他們無往而不利,事事遂心,且總能自得其樂。性格使然嗎?沒有人知道。心理學家認為這一切都源於我們是否能夠管理自己的情緒或梳理自己的童年,從而活出「有意義的人生」;但好一部分精神科醫生卻認為一切都是基因的祝福或咒詛;人是否快樂,起碼有一半由父母所賜。

最近出現的「幸福學」把幸福的元素分為五種,英文簡稱PERMA[2]P代表Pleasure(或positive emotions,愉悅滿心,然有幸福的感覺。EEngagement,指的是投入的情懷。所謂快活不知時日過,正是這個意思,何者使人快活?因人而異。第三,人須覺得自己活得有意義,有意義了,自然能夠尊重自己——因此,找到Meaning ,也就找到了幸福的另一基石。有了幸福而不能與人分享(或因孤獨,或因有伴不care——面書之能發展為企業,正因如此),美好感覺起碼減半。處處面對仇敵或憎恨的人,幸福更必耗費淨盡(政客們,請聽),所以,Relationship——人際關係理想與否自然也是十分關鍵的。最後,我們還得靠賴綿綿不絕的成就感來生產「我是行的」一類良好感覺。幼孩第一次用筷子夾起一片肉,喜不自勝,正因為有了「成就」。

此等西方理論落入中國人的眼裡,不免奇怪。奇怪的並不是理論本身,而是它們洋洋灑灑且「理所當然」,卻一點不新鮮。很少人沒想過這些事。可惜PERMA所述的五種幸福元素,只是對幸福之人生命的陳述,而非通往幸福的具體路途。人有了幸福,你分析來幹嘛?人沒有幸福,分析能改變命運嗎?誰不想有好感受?誰不想投入好玩的世界?誰不想和他人有甜蜜關係?誰不想活得有意思?誰不想在不同的階段得到不同的成就?

紅樓一夢;活在大觀園裡,我們自得面對更多的失落和錯過。先說意義。意義指什麼呢?英雄救國?議員拉布?科研人員拿下諾貝爾大獎?聽說(是的,道聽途說),這一切都是為了貢獻大我。但大我(由許多小我所組成)追求的是什麼呢?原來也不過只是幸福。於是,循環論證出現了。幸福若非終極,意義就無從說起了。

對嬰孩來說,抓到一片蘋果放到口裡嚼已是成就。追求成就有如打機玩遊戲。第一關很容易過,第二關也不難。因此,孩子綁好了鞋帶結,少年射入了三分球,青年考上了好大學,都是成就。但是,無了期的「升le」帶來的卻是越來越使人氣餒的處境。當小朋友還在為自己的第一個鞋帶結歡喜,父母親已經摩拳擦掌,堅決要他「贏應在起跑線上」。可惜,世事難料,起跑線上的冠軍,一般都輸在後頭。以前的十優狀元都已銷聲匿跡,若非大徹大悟,就是「虎頭蛇尾」,「淪落」為「平凡人」了。那麼,一大早平凡一點兒不就完了?今天,成就早已變身成高薪厚職——說得準確一點是「高薪厚職過隔離陳太個女」的移動終點線。

現代社會裡,因為「意義」的面貌模糊,「成就」的定義狡猾,許多孩子就只好打機上網來追求「好的感覺」了。父母師長見之,怒不可遏,於是喝令他們終止「投入」,結果「關係破裂」……五元素全軍覆沒,幸福奄奄一息。

於是,香港社會上樹起了「沒有房產就沒有幸福」,「沒有房產就平治就沒有幸福」,「沒有三大就沒有幸福」等鮮明的旌旗——先用房產或汽車來代替意義,再用三大(港大、中大、科大)來代替代替房產或汽車,在一切以先胡亂豎起成就的「標杆」,其他就好辦了。至少,幸福五元素中我們要先保住了一兩個。

我們這才驚覺,原來要得到幸福,過程無比艱鉅。但更難以明白的是,我們父母那一輩,竟然完全沒有這種困惑。他們一家六口住在板間房裡的時候,為了騰出空間,父母合力用四塊磚頭把床架托高,孩子就在床底捉迷藏[3]。他們在用紙皮箱自製的小桌子上做作業。他們長大了要寫稿就去茶餐廳喝一杯咖啡佔一張桌子;清潔阿嬸用拖把掃他們的小腿時他們懂得說一句「唔該」再坐他半句鐘。老媽去超級市場打價,老爸修好廁所水箱,阿爺殘局打殘了棋王,試卷上的紅筆一忽兒流出了寶藍墨水,破浴巾剪開了鎖縫出三條小碗布,外婆玩牌九贏得了十五元斬料加餸……板間房的「鄰居」來借一把米,陳師奶給了她三把。四小孩在家沒人看管,張師奶連同自己的都接回家。九個小鬼基本上自生自滅,一串人衝來衝去,推開廚房有時關著的破木門,原來有個師奶在沖涼;她才罵了一句,小東西已經悉數跑到沒有欄杆的天台了。他們一個人都沒丟失。回到今日,不知怎的,竟然又跳了個博士生。

記住,千萬別呼喚幸福的名字,更別愛上她。何必呢?說到底,她只是個紅蘿蔔,搖搖晃晃的像一道近在眼前卻不斷換位的地平線。幸福是肥皂在掌心,擦一擦,泡泡冒起來,滑而且美,但若不將手洗淨抹乾,人生難以操作。幸福是個驕傲的女子,你動心,她嫌你煩,不留情面掉頭就走。但你若專注於他事,她或會款款向你走來,無微不至且儀態萬千。忘記追求幸福,找個別的伴兒吧,例如智慧。智慧一笑,幸福就跟來了。




[1] 2011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特朗斯特羅默短詩〈四月和沉默〉(馬悅然譯)詩句。
[2] 美國「正向心理學」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幸福理論。
[3] 見葉輝散文〈家具與家人〉。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從小節著手 ——大學生要活得好,並不困難 【『大學生活』下】

不久之前我寫過千來字,說大學生「食無定時,睡眠不足,腹背受敵,壓力長期超標」,原因包括大學課程結構不夠好,學生大多不會管理時間,語文不逮、須多花時間應付功課,也不敢說「不」,部分更非因經濟理由花時間打工。這一次我想和年輕人討論一下我們的生活習慣,希望個人的經驗對大家有用。

香港大學生特別喜歡住宿舍,也有和同學合資租住大學附近房子的。這當然因為大家都想嘗試獨立生活。但我們較少會想到那是因為學生在家裡生活空間嚴重不足。香港地少人多,幸運的少數或能擁有一個小房間,一般卻只能和兄弟姐妹分睡雙層床的上下鋪。許多少年人進大學之前從來未曾擁有過點滴私人空間,我工作的平民大學更是如此。因此,知道自己將有一張床,一個專屬自己的衣櫥和書架書桌,都興奮莫名,幾乎把所有家當都帶了來「住hall」,結果hall和家裡一樣髒亂。剛搬進宿舍時還可算是整潔的,可不久朋友多了,活動也多了,作業排山倒海而來,宿舍很快就淪為市集地攤,長平戰場,可謂髒亂恐怖,多看一眼都不想。

(一)桌面要多,床鋪要整潔。

亂了,還是得找地方讀書、溫習、做功課呀!怎麼辦呢?年輕人於是暫且擴張地盤,到電腦室去,到語言中心的Language Lab去,到canteen去,到圖書館去,到同學家裡去……

但這都只是權宜之計,全不是好方法;我們始終需要自己的角落。我的建議是:即使小如一張桌子,你也必須好好打扮它,喜歡它,使用它。這樣,你才可以培養出歸屬感,在那兒好好工作,好好思考。

專家告訴我們,每天只要花一分鐘把床上的被子摺疊好,房間的「整潔程度」馬上提升幾十個巴仙。確實如此,床被井然,心情開朗。桌子更是須要經常整理的,因為工作之時那就是我們的小宇宙了。一個地方桌面不足,工作起來就很不方便了。因此,人經常要有充足的桌面(書房如是,廚房如是,任何工作地點都如是),放幾本書,一件衣服,一個杯子甚至一個飯盒,是基本需要。須要天天保持清潔的,還有電腦裡面的郵箱和桌面。檔案管理做得好,事半工倍。

專家又說,一個工作小節後,要馬上盤點清理。清理的時間最好不超過三分鐘,因此要做的頻密一點,整理之時,你會發現很多你已經忘記了的事,因此,你要拿個本子記下來。回頭一看,啊!清空了的桌面和整潔的床鋪呼喚你下課後馬上回來享受他們提供的舒適。一切井井有條,不用到處找東西,不用慌張,人充滿自信,正是工作效率的基礎和心情愉快的泉源。


(二)獨處——成長的必須

大學生很少獨處。很多人以為獨處的是人緣差的惡果;被人排斥不叫獨處,那叫寂寞。獨處(solitude)是用來享受的,孤獨(loneliness)才是須要忍受的。但是,懂得運用意志、開拓心靈天地的人,都能把孤獨的自卑不安轉化成獨處的愉悅和自由,更奇怪的是,最有人緣和自信的人,其實都懂得獨處之道。經常要和某些群體糾纏在一起的人,才是最沒有人緣的。我說的獨處,不包括一個人玩手機、上面書或不停地通短訊。真正的獨處是一種能夠觸摸個人內心真感受的狀態。有一次,我到欣澳海邊拍日落照,看見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坐在大石頭上很久,一直沒說話,也沒做什麼,但他神態自若,好像在享受。這就是獨處。開始獨處時,內心會很吵鬧,你介意和緊張的事情全都蹦出來,但你這時要用意志安靜下來,把讓掛懷的事情都寫在一個本子上,然後回頭面對自己內在的動機和需要,向自己提問:我可以不這樣嗎?我可以推掉那些約會嗎?我可以終結某段關係嗎?我可以向某人道歉嗎?我其實想怎麼樣呢?我有什麼短期目標?我有什麼遠大計劃?我的夢是什麼?我的生命該往哪裡走——你還可以哭,可以笑,可以禱告,可以感恩,可以承認自己的嫉妒、憤怒與無助。情緒疏導了,平復了,就可以重新上路,這時,你的力量必更充沛。但如果你每逢獨處時都會睡著,這說明你極度需要睡眠,此時你最應做的事,就是去睡覺。

(三)背包必備的東西

背包比一切的包包都好。斜帶袋子或更能趕潮流,但會使我們的腰椎向一邊傾斜,而且一個肩頭負重絕對不健康。大學生書本多,只有背包能讓我們健健康康地上學下課。乘車時我會把背包移到前面來,抱住它坐車,免得它撞到別人,也方便自己拿東西。

一本好看的書,一份食物、一瓶水、一件外衣,一個口罩。還有,我會帶一本詞典或字典。背包裡有好看的書,坐船乘車時好解悶。交通工具上看的書,不能是悶人的書。我常說,如果一程地鐵可以讀五頁書,一天就可以讀十頁,一年可以讀三千多頁,比起你身旁不讀書的同學,一年之後,你和他的差距必定拉遠;只須如此,你漸漸就有了更好的深度和視野。我年輕時身邊也總帶著一本《中華新字典》,因為它是繁體字字典,有國、粵拼音和同音字讀音。那段日子,我把部首的頁碼都背熟了,翻查字典之快,自己也吃驚。

不要把時間花在長長的午餐上,騰出半小時來小睡一會最好。衣服提防冷氣和突然到來的冷鋒。口罩最有用。同學病了而沒戴口罩,你就可以戴,在作業最多、人人最辛苦的時期千萬不能病倒。水要常喝,這太重要了,幾乎比洗手更重要。

(四)鍛煉——尤其要鍛煉肌肉

原來沒有肌肉的人疲勞易老。肌肉少的人,容易出現脾虛的現象。脾虛,就會怕熱怕冷,沒有精神,沒有幹勁,睡飽了還是想睡。夜裡不睡的人會陰虛。這影響很大,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不舒服。因此,我覺得大學生要堅持運動和早睡。大學生比中學生少運動,是因為沒睡飽。睡不飽就很難有鍛煉身體的動力了。其實,大學生一般精神渙散,都因為睡眠不足。活動太頻,「吹水」過甚,面書上得太多,糖水吃得太密,都奪去你睡眠的時間。增加肌肉比例,原來是精神百倍的竅門,希望同學都注意。時間緊迫的話,多走一站,也是一種鍛煉的方法。大學生都喜歡用盡辦法消除脂肪,卻不願肯鍛煉肌肉,這樣的話,身體更差。許多年輕人因此墮入焦慮和抑鬱狀態而不自知,卻一直忍受著不同程度的胃痛、頭痛、失眠、善忘、腹脹、便秘、長暗瘡、出濕疹、鼻敏感、腰痠背痛等症狀。也因為怕父母不讓自己住宿舍或擔心,也沒有錢看醫生,就一直忍受著,最終把身體弄垮。這幾年來,我不知看見多少學生受盡情緒病之苦,也看著他們康復。人生時日不短,請勿如此,否則將來的日子必定很難過。其實,只要趁年輕改變一下生活習慣,就都好了。如果休息了還是不好,一定要去醫生。現在,處理焦慮的藥物有很大的改善,也不必長期服用,我們應該去請教醫生(中西醫都可以)。

希望下學期開始之前,這篇短文能夠引起同學的關注。(完)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筆與文學——好的文學作品不裝模作樣



幾乎所有機構都喜歡用筆來做紀念品。每次參與講座或活動,我都會收到一支筆,久而久之,收集了一大堆,一支一支都是不怎麼好寫的原子筆,外表銀亮亮的,金屬筆桿重得很,但筆身很幼,不好拿,於是大都讓我擱置一旁,躺在硬紙盒裏,沒有機會站起來。墨水乾了,還得去高級文具店花錢買很貴的筆芯。買回來,我還是嫌那些墨水的藍色太淡,黑色太灰,筆嘴太寬和走珠太滑——於是又放回盒子裏,由它自生自滅。

我用的筆都只是幾塊錢一支,有手感,塑料製作,便宜輕巧,千百種藍黑紅任挑,粗幼分好幾個層次;滑行於紙上,有些像溜冰鞋上的刀,刮地前進,痕道清晰而帶點張力,最適宜喜歡硬筆書法的藝術家使用;有的像賽道上圓圓的冰壺,稍稍用力即高速挺進,最受寫字快於思考、日理萬機的聰明人歡迎。來到文具店,人人各取所需,於是禮物筆的貴重包裝成了它們半開的棺木,一眾高貴品種全部變成木乃伊,在我放滿紀念品的抽屜裏動彈不得,猶如博物館內愛出鋒頭的展品給閉館休息的告示牌在黑暗裏。

不知這些珍品可會羨慕我手上那些天天沾染人體溫度的「平價貨」。拿着輕鬆行走江湖的平民筆,就像口渴時遇上了開水和茶包。這些不貴但好用的筆每天不知賣出多少管,寫出的文字更是萬萬千千,雖然價格相宜,其實早成經典。流行文化有點像這些筆下的文字,點點滴滴深入疲憊的民心,浩浩湯湯匯成集體的記憶。如果說以貴重金銀自居的禮物筆喜歡某種簽名的舞蹈,塑料平民筆大概更愛寫便條,留日記,或在原稿紙上跳飛機。

簽名可能是人寫得最好看的幾個字,那是他經過多次練習、用來「見人」的。但人也許不大自覺,很多字他寫得更頻密。「我」字不在話下,「的」字當然不少,「情」字也意外地多。一封真誠的家書,簽名固然重要,但總得有點內容。如果只有簽名,那頂多只是一張給家用的支票。反過來說,親筆寫的信即使欠了簽名,沒有妻子會認不出來,沒有兒女會不知道那是父親的情話。

文學也一樣,總有自以為高高在上的。沒有深度的作者喜歡寫別人看不懂的東西。沒有厚度的作者喜歡寫別人看不下去的東西。沒有樂趣的作者縱容自己寫悶死人的東西。沒有創意的人喜歡寫嚇唬人的怪癖東西。眼裏沒有別人的來來去去都寫自己。難道我們沒見過這樣的作品嗎?如此寫作,無非基於一個信念:「我是貴重的筆,不涉日常,以避庸俗——正如好看的書必定寫得不好,因為阿貓阿狗都讀得懂。」當然,有些書叫做「硬書」,要花點勁兒看,看後大大得益。但這兒所說的,不是硬書,它們有的只是硬殼,你使勁把殼砸碎,會發現裏面什麼都沒有,氣惱之餘,你可以用來閱讀的「餘生」餘下更少了。

好看的書必定寫得好嗎?不一定。浮淺、濫情的書也有好看的。那麼,好書呢?我覺得好書卻必是好看的。好看,因為親民。親民者,能感染人、吸引人,能引發共鳴和拓展經驗,步步引領讀者走向作者的思想深度之謂。有深度的,不必賣弄。不賣弄的人真誠。真誠而想與讀者溝通的人,文字必定深入淺出。

人生苦短,我讀過許多皇帝的新衣,如今要像小孩子般說誠實話了。家裏和辦公室裏都是書,但它們是否都值得花時間讀?偷得浮生半日閒,很想閱讀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總在尋找那些看得懂的經典,因為對經典有信心。當然,這還可以避免受到某些現當代作品的銀面金身所蒙騙。讀書如用筆,我開始知道哪些才能叫做好筆了。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籃子 ——僅以此詩送給剛剛修畢創作科目(3130,3006,2240,2005)的同學


  
我用孩子短短半年的習作
做了個很小的籃子
要把多年收集的麥穗
穩放在竹編的經緯上
沉沉的籃子
臂上壓出深刻的篾痕

栽種是驚奇密佈的等待
等雨的時候來了蜻蜓
等陽光的時候來了青蛙
等稻穀的時候來了荊棘和它的尖刺
等燕子的時候來了昏睡的嚴冬

但收割的歡愉讓我一直年輕
祂讓我收割蜻蜓翅翼的透明
祂讓我聽見青蛙入水的微聲
祂讓我經驗刺和釘子的真實
祂讓我剪開季節輕浮的誤差

於是我把你們的詩都撒向高處
白羽翅膀已然透露出金黃
我終能揮動沒有壓痕的手臂
籃子變輕,上升的微小空間
意味著更大的空間

我給挽起前行,你們卻都要留下
我將重新盛載,而你們
也必一一開始盛載

我用長長一生的視野
做了一個翻到的籃子
為盛載重新下定義:

往遠處去,不要再回來